📚读弗洛姆| 寻找一种积极的自我路径

近一个月都在啃弗洛姆的《逃避自由》,好不容易终于,终于读完了,现在我试图来梳理他阐述的内容。
弗洛姆老爷爷在前三章阐述了个人自由后引发的新问题:个人孤独并且产生无能为力感。

而个人精神上为了解决这一新问题,触发了两种逃避机制:

  • 一是权威主义性格,弗洛姆解释它是产生于常人身上,而不是神经症患者身上的施虐-受虐性格。表达形式是:一个人羡慕权威,并想要臣服于权威,但同时又希望自己成为新的权威,让去别人臣服于他。(🤔自我理解即勇士杀死恶龙,自己却成为新的恶龙,等待新的勇士来杀死他。)*

弗洛姆提到,权威不一定是一个有名有姓的人或是组织。

#「匿名权威」

现代社会存在「匿名权威」,它温和又具有迷惑性,是一种内在化的权威。表现形式不是发号施令,而是温和的劝说、隐秘的暗示,它常常装扮成常识、科学、心理健康、道德与舆论。也就是说人在这种匿名权威中,看不到命令和命令者,却会受到看不见的敌人攻击,并且毫无还手之力。
(🤔匿名权威会加重人的无能为力感,再度触发逃避机制)

二是孤立无援的个人成为机器人🤖️,失去自我的同时,他产生强迫性趋同,并且认为自己是自由的,只服从自我。

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区别与个人原始的思维(即自己思考诞生的想法💡),比如** 伪思想 **(🤔天气预报、或是单纯转述他人的思想,就像我现在转述的内容是弗洛姆的思想,不是我本人的思想,只有🤔后面才是我的真实想法💡)*、**伪自我**(伪愿望,比如说爸爸妈妈强加给小孩的愿望,社会愿望。弗洛姆举例说社会普遍认为,人结婚是自愿的,但有的人,Ta主观意识上相信自己想与某人结婚,实际上Ta发现自己是被一系列事件所困,只能步步走向婚姻,根本无路可逃。于是Ta在婚礼当天,会很恐慌,甚至有想要逃跑的冲动💨)

因为压抑自我而产生的伪思想、伪愿望的伪自我,会进一步引发伪行为和伪感觉,弗洛姆提到人的真正愿望受到压抑,而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接纳别人的愿望,但又似乎是自己的愿望。可以说,是伪愿望取代了原始愿望。而伪活动也会取代思想、感觉和愿望的原始活动,最终导致伪自我取代原始自我。

** 原始自我是精神活动的原动力 **

  • ⚠️但是,原始自我是精神活动的原动力。伪自我只是一个代理,它打着自我的旗号,实际代表的是人被期望扮演的角色🎭。大多数人的原始自我都完全被伪自我窒息了,自我有时会出现在梦中、幻想中,或者是喝醉的时候,此时人会有多年未曾经历到的感觉与思想。这些感觉与思想往往是坏念头,于是又必须要予以压抑,因为Ta觉得害怕或是羞耻:但有时是非常好的念头,可Ta也必须压抑,因为他怕因为有这种感觉而受到嘲笑或攻击。

🤔就此我们理解了弗洛姆阐述的个人逃避自由机制,值得一提的是,在书的第六章,弗洛姆还认为个人的微不足道感和无能为力感是法西斯主义的温床🛏️。

在书的最后一章里,弗洛姆试图研究我们的文化是怎样促成趋同趋势?(孤立无援的个人变成机器人,失去自我又以为自已是自由的,只服从自我。)

1️⃣首先是我们文化里的教育机制出了问题。

  • 教育的结果往往是扼杀了小孩的自发性,压抑了小孩的情感。小孩最先被压抑的感觉就是:敌视和厌恶。教育过程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除掉这种敌对反应。采用方式各异,从恐吓到惩罚,把小孩吓怕,到巧妙的哄骗或“耐心解释”,把小孩弄糊涂,使他完全放弃他的敌视。小孩开始放弃表达自己的感觉,并最终放弃感觉本身。不久便达到一般成年人的“成熟”程度,并丧失了辨别好人与坏人的能力,只要坏人不在光天化日之下,为非作歹。

  • 另一方面,在早期教育中,人们教导小孩要特别喜欢人😍,要与人为善,要微笑待人。如果你不面带微笑,别人就会说你缺乏“令人愉快的人格”。🤔虽然这种微笑➡️🤩⬅️人们清楚这仅仅是一种姿态:然而在大多数场合下,Ta们会失去这种意识,失去辨别伪感觉与自发友善的能力。

2️⃣** 情感禁忌——悲剧感 **

  • 因为对它的压抑深深触动了人格的根基。

我们这个时代,简单的否认死亡💀,而没有把它作为生命的一个基本方面。不但不把死亡意识和苦难作为生命的强大动力之一,使它成为人类团结一致的基础,成为一种经历,没有它人就无法体会到欢乐和热情的强度及深度;相反,👤个人却被迫去压抑它。因此,恐惧死亡便成了我们中间的非法存在,人虽企图否定它,但它生生不息,由于受到压抑,仍没有什么结果,它也成为人生其他经历平淡无奇的原因之一。``*(🤔因为怕死所以会优先选择保守,最终获得“安稳”又平淡的人生)

3️⃣** 原创性思想也与感觉、情感一样遭受扭曲 **

从一开始,教育就不鼓励原创性思想,而是把准备好的思想灌输到人的脑子里。

  • 目前的一些教育方法,实际上,进一步打击了原创思想。一是强调掌握关于事实的知识,造成一种可悲的迷信思想泛滥成灾,即只要知道越来越多的事实,便能获得真实知识。一堆堆零乱、互不相干的事实被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🧠,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都耗费在学习越来越多的事实上,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。

  • 另一种打击原创性思想的办法,便是认为真理是相对的。如果有人说他想要发现真理,就会被我们时代的“进步”思想家视为开倒车。他们宣称真理完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,是一种审美体验。科学家对待事实,必须要像外科医生治疗病人那样,双手消毒。这种相对主义常常自命为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,自我标榜注重字词的正确用法,其结果便是思想丧失了最重要的刺激——思想者的愿望与利益。相反,它会成为一种注册事实的机器®️

(🤔🤔🤔这里我怀疑是译者没翻译好,弗洛姆想说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真理,不用听那些只有文凭的“专家”瞎哔哔哔说他们自己才懂真理,才有能力追求真理。如果追求真理被限定了过多的条件,大多数人就失去了追求真理路上的探索刺激感与原始愿望。)

“专家”会断言这些问题太复杂了,一般个人根本弄不明白,为了使这些问题似乎只有“专家”才能弄明白,他们常常故意打击人的自信,让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。个人陷入数据的迷宫中,觉得无助,只好傻呆呆地静等专家来告诉他如何做、去向何方。

最终产生双重结果,一是讽刺所有宣传的或印刷的东西,二是天真地相信权威所说的任何东西。讥讽与天真的集合,便是现代个人的典型特征。

其根本后果就是打击自己思考、自己决策的能力。

  • 麻痹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还有另一种方法,即破坏其对世界的结构性看法。由于事实已不再是一个结构性整体的组成部分,因此,它便丧失了特性,仅仅是抽象数量上的东西,简而言之,就是又一个事实。(🤔性侵养女与动物森友会下架事件确实让我产生这种看法,觉得是“又一个事实”)

收音机、电影、报纸对此的影响是灾难性的。刚刚播完某个城市遭到轰炸及人员伤亡的信息,接着就是香皂或酒的广告,有时甚至在播新闻时突然无耻地插播广告。因为厂商付了广告费。(🤔弗洛姆老爷爷是上个世纪的零零后,他提到的应该是二战期间美国家庭看电视时看到的情景)

在“自由”的盛名之下,生命丧生了完整结构,它由许许多多的小碎片拼凑而成。个人像儿童面对一堆积木一样独自面对这些碎片🧩。

区别在于,儿童🧒知道房子的样子如何🏠,因此能够记得这是房子的某个部分,成人从手中的碎片里却看不出“整体”的意义。他困惑恐惧,只是盯着这些无意义的小碎片,看个不停。

#我们的愿望、思想及感觉并不真是我们自己的,而是外界加于我们的。要认清其程度如何,是尤其困难的,它与权威及自由问题密切相关。在现代历史的进程中,国家的权威取代了教会权威,良心权威取代了国家权威,到了我们这个时代,常识及作为趋同工具的公共舆论之类的匿名权威又取代了良心权威。

#我们变成了机器人,生活在个人自决(selfwilling)的幻觉中,成为亲自制造的机器人的一部分,所思所感所愿都是别人期望的样子,而却自认为是自己的。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丧生了自我,而自我正是自由个人真正安全的基础。

⚠️ 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一个问题:对现代人来说,自由的含义究竟是什么?

  • 一个人摆脱了外界束缚,可以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意志行动和思考。但他不知道自己所欲、所感、所思。他与匿名权威同步,拿别人的自我当做是自己的自我。他越这样做,却越被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击垮,呆呆地注视着灾难一步步逼近,好像全身瘫痪了。

弗洛姆在书的第六章提到人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是法西斯的温床,原因在于当人处于这种状态,只看到“常人”的经济需求,看不到机器化的普通人潜意识的痛苦,就会看不到对我们文化的威胁。会欣然接受🉑️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和任何一位领袖,只要他的许诺使人兴奋激动,只要他能提供一种声称能使人的生命变得有意义、有秩序的政治结构和象征旗号即可。

那么,目前我们是否能够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我们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,而不是依靠逃避机制呢?

  • 弗洛姆坚信,还有一种积极的自由存在,个人作为独立的自我存在,但并不孤立,而是与世界、他人及自然连为一体,人可以自由但不孤独,有批判精神但不疑虑重重,既独立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弗洛姆认为,要实现这种积极的自由,要实现人的全部人格和积极表达情感与理性潜能。(🤔我的理解是自发表达自我,包括兑现自我潜力、天赋、不要压抑情感,完整的接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对自己一清二楚。)

个人最大力量的基础在于人格最大限度地整合,这也就意味着以最大限度地认清自己为基础。“认识你自己”是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最根本要求之一。

** 我们可以做到在瞬间察觉到自身的自发性,即看到美丽风景而由衷激动时、冥思苦想发现某一真理时、体验新鲜的感官欢乐时(🤔💘💖💗❓)、对某人萌生情不自禁的爱意时。**

无论我们能否意识到,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,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、感觉和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。